20161217 厦门 晴

这周基本没有按照计划执行,所以人就会觉得有点儿闲。整理一下心情。前一段时间读了几遍出师表,开始读时,对于诸葛亮的忠君爱国之情自不必说。可是读得多了,想的就渐渐多了起来,而且越读越觉得诸葛亮的性格丰富起来。可能是很多地方我联想过度了,所幸之处都是我自己所思所想,哪怕皆是错处,说出来也无憾了。

这文章读着读着就让我想起来一个人,就是清初那个权臣鳌拜。我觉得一个人最后是名臣还是权臣的下场,全看自己头上的那个人,甚至是那个人的年龄和时代背景。而自己可以左右的东西其实不多。

不用读得太深就不难发现,虽然文章总体视角是一个忠臣对主劝谏的文章,但是满满的教育口气。要是鳌拜对十六七岁康熙皇帝还更容易让人理解一点儿。当然如果假设出师表是公元225年到227年这几年间写成的话,此时的刘禅也不超过20岁,也是一个血气方刚的年龄。我不知道诸葛亮为什么要说:“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之类的话。我的理解就是刘禅可能从小就是一个老成持重之人,老成持重到有点儿胆小的程度。三国时,曹操曾说“生子当如孙仲谋”之类的话,夸孙权年轻有为。确实小小年纪就掌管的江东。可是刘禅继位时,也不过就是16岁,可能比孙权接管江东时还小。可是这样一个年纪和位置有点儿尴尬的人居然可以坦然的面对臣下的提醒,我觉得这应该也算是刘禅的一种气度吧。

所以我觉得,诸葛亮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敢写出这样的文章,皆因他算是遇到一个明白人,一个亡国之君,我不敢对他有太高的评价,但就从能接受这样文章的角度来看,此人不凡!

文章有意思的地方不止于此,我觉得它也是上属对上级劝劝谏的范本。比如推荐人时,文官像什么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这先帝留下来的,武将向宠是先帝称赞过的,也是大家选出来的。虽然这四个人是我保谏,但是却是有着明显根据的。可是这里面有一点,我就不太明白了,如果大家都心知肚明的候选人,那诸葛亮为什么会认为刘禅不会发现,而且上面刚说过“诚宜开张圣听”,下面又把人物的范围缩小到这四个人身上,我多少会觉得有点儿矛盾。当然文章中矛盾不只这一处。

接下来,诸葛亮还表达了,他出身和功绩。因为要北伐嘛,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从古自今,这个时候往往都是出征大将需要表忠心的时候。可是其中有一句话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句话很顺,读到这里很容易就过去了,可是读得多了,我总会觉出一种无奈来。就是北伐这事儿,诸葛亮可能没底,他这里只是尽忠或者说尽个义务而已。他可能连一个力挽狂澜的计划都没有,有一点儿“我”能干到哪儿就是哪儿的意思。多少有点儿悲观。如果是防守,没准备好,那没有办法。但是讲进攻明明没准备好,还要出征,我多少有点儿理解不了。

还有一句是“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开始我有点儿不明白,怎么“我听我爹的话,你有什么受恩感激的?”后来想想才渐渐觉得,也许先帝的遗诏中已经把诸葛亮抬到一个很高的位置了,所以刘禅遵守这些内容的话,那诸葛亮的位置就会一直在那里,如果不遵守的话……那确实他要“受恩感激”的。

最后一段只有区区十二个字,“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几乎每个字都有深意。其实让我觉得诸葛亮不那么可爱的正是那“今当远离”四个字。他上面的内容还说“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这里还是一种请令出征的味道,到了最后就在文章中把自己这事儿定下来了。所以我觉得至少这里他可能有专断之过,而最后事实上他又组织了北伐,那说明人家刘禅人品还是不错的。还有“不知所言”四字也挺搞笑的,人才也举荐完了,老腔也拍了,资格也摆了,最后说出这么句不太负责任的话来,除了说:高!我还能表达点儿什么呢?

读过了出师表后,诸葛亮在心中没有变高大。但是刘禅在我心中位置可是高了不少,也许胆小也好、怕事儿也罢,但是起码气度上还是配当一个皇帝的。

不过,根据我上面的说的内容,诸葛亮的形象就在工心中颠覆了?当然不会,因为我自己也有点儿接受不了,他是这样一个面目。所以在今天的日记开始我就为他设定了一个参照的人物,就是鳌拜!其实如果不讲什么功绩的话,两个人差不多都可以算成一朝权臣,权臣不是不忠,但是很多时候会表现出一种对皇帝的不敬来。今天我们可能觉得“不敬”不叫事儿,可是不敬发展下去,很可能就是造反后果。从防微杜渐的角度说,家家皇帝可能最反感的就是这事儿了吧。同样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面对一个年富力强的权臣想想康熙和刘禅再想想诸葛亮和鳌拜,这一喜一悲间,也让我多少有点儿感慨。真是“时也、命也、运也”。

三国时的蜀,那怕是关张赵马黄时代,当然这是小说里的内容。我只是想说他们最鼎盛的时代,可能三股势力中最弱的一支。可是这种高压态势下,让他们很自然形成君臣一体的内部团结。这也是他们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原因。比如说我上面提到推荐人的问题,其实我觉得就是君臣两个人达到彼此最大的默契。先说从刘禅角度讲,他觉得复兴国家是重要的,至少要让自己国家延续下去,那就是要部仰赖于诸葛亮,那为了让你放心,我就放权给你。你举荐的人,我照单全收!你放心去打天下吧!这是刘禅明白的地方;另一方面诸葛亮也没有沽名钓誉,我为了能更好的完成“统一大业”,哪怕这个目标有点儿虚,我也要做最充分准备,所以人我要荐,但是后路我也给自己留好,当然不能一点儿责任也不担,但至少我要先说清楚自己行为可能是出于一种使命感的。为什么他要让刘禅宫中府中的事儿都问那个四个人,很可能就是因为这四个人的思想和诸葛亮是相对比较统一的。

最后,我想从时间轴上说一下。刘备公元161年生公元223年卒,刘禅公元207年生公元271年卒,为甘夫人所生,诸葛亮公元181年生公元234年卒。公元221年建蜀同年开始夷陵之战,于222 年战败。公元225年南征,公元227年北伐。

从上面的内容不难看出来,从公元221年至公元234年,蜀国几乎是连年征战。作为三国中最弱的一支势力,他们多少有点儿最后挣扎的意思。可是再看看刘禅的寿命,三国时还知道两个过七十岁的人物一个是孙权一个贾诩。除了这两位,估计就要算这亡国之君了吧。自己手下有“权臣”时,为了国家可以配合,自己没有还手能力,就“乐不思蜀”。如果我们一味想,一国之君必须要一个“节”字的话,他做得显然不好!可是我们如何判断,其实他不过去晋朝去韬光养晦去了。至少他知道保全自己力量,生活就像是XX,如果无力反抗,不如学着去享受吧。有些事儿本来是无对无错的,后来的对错都是要参照意识形态的,真正的对错都应该针对具体某个人的。当年是他也只有他才能让诸葛亮发挥的最大的能量,至少我是这样的觉得的。

  • Xで共有
  • Facebookで共有
  • はてなブックマークでブックマーク

作者を応援しよう!

ハートをクリックで、簡単に応援の気持ちを伝えられます。(ログインが必要です)

応援したユーザー

応援すると応援コメントも書けます

新規登録で充実の読書を

マイページ
読書の状況から作品を自動で分類して簡単に管理できる
小説の未読話数がひと目でわかり前回の続きから読める
フォローしたユーザーの活動を追える
通知
小説の更新や作者の新作の情報を受け取れる
閲覧履歴
以前読んだ小説が一覧で見つけやすい
新規ユーザー登録無料

アカウントをお持ちの方はログイン

カクヨムで可能な読書体験をくわしく知る